精选92段如何理解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时间:2023-11-03 08:34:36 说说

如何理解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1、⑵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为了改革学校教育脱离社会实际的弊端,把学校办成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力量;

2、“有学有教”即“即知即传”,它要求:会者教人学,能者教人做。还要求:不可保守,不应迟疑,不能间断。去除“知识产权”的私有,树立“文化为公”的信念。“小先生制”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意义上的“教学做合一”。

3、“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如何理解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4、作为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代表,杜威首次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并倡导“教育即生活”,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提出:“教育是生活的必须。”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从一开始就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发展,并以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必须依赖于生活并改善现实生活,通过教育来使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具备构建美好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何理解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5、其次,要讲生活即教育与社会即学校,有几方面是要开仗的,而且是不痛快的,是很烦恼的,而与我们有极大的冲突的。

6、近来,我们有一个主张,是每一个机关、每一个人在19年度里都要有一个计划,这样,在十九年度我们所过的生活,就是有计划的生活,也就是有计划的教育。于是,又加了这么一套:

7、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非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非改造社会的教育;

8、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有三层含义:

9、本篇系在晓庄学校主办的乡村教师讨论会上的演讲记录。原载1930年3月29日《乡村教师》第9期,收入《教学做合一之系统研究》一书时作了增删改动。

10、习近平总书记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我从1995年从教至今,已经有27年了,一直从事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工作,有幸恰逢盛世,教育事业对于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国家富强、中华民族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作为中原名师培养对象应该立足岗位,努力学习,开创性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在方方面面起到表率作用,而最为重要的是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锤炼思想、锻炼能力,提炼自己的教育思想、践行自己的教育主张或者教学主张是我们应有之责,否则不能胜任其名。

11、其次,“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陶行知批评传统教育历来把读书、听讲当成“知之始”,并以之为知识的唯一来源,习之既久,学生就“不肯行、不敢行、终于不能行,也就一无所知”。他认为,行(做)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

12、但是,当社会发展到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或信息化更高的未来社会,学校教育会受到来自海量信息和网络的巨大冲击。传统的教育体系正在或面临重大变革,很多高校的网络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剧增,“远程教学”技术走进传统大学的校门,使学校里以往的热门课程,都可以通过网络授课,让很多人可以坐在家里面对着电脑自主学习,一个人的教育、学业发展以及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不再取决于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接触。知识的传播无处不在,教育方式必将也正在走向多样化、多元化。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正适合这样的大环境。当杜威的教育生活思想坚守在学校教育的阵地上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却可以引领我们应对信息化时代教育方式的多元复杂。

13、“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

14、陶行知与杜威生活教育思想对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15、②其次,社会进学校设置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和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16、 1934年,陶行知还发表过《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的文章,指出了二者的区别。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是吃人的教育。

17、例如:进餐活动我们会这样做:充分的准备工作是进行好进餐活动的基础。首先教师一般情况下会从这七个方面做准备:

18、准备轻音乐。(如:班得瑞音乐)进餐时放轻音乐,营造高雅、轻松的气氛。

19、20首都师范教育学考研群696047189

20、后又把生活教育的特点归结为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几方面,是争取大众解放、民族解放的教育。

21、现在我们这里的主张,已经到了实现的时期了,问题是在怎样的实现?从历史看来,可以分作三个时期:

22、现在外国传进来的思潮,也有许多与我们是相冲突的。以文化做一个例吧!以文化做中心的教育,它的结果是造成洋八股。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固然是非常的宝贵,但它也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不能当做我们教育的中心。人为什么要用文化?是要满足我们人生的欲望,满足我们生活的需要。电灯是文化,我们用了它,可以把一切看得更明白。无线电是文化,我们用了它,可以把一切看得更明白。无线是文化,我们用了它,可能以更便利。千里镜是文化,我们用了它,可以钻进土星、木星里去。……所以文化是生活的工具,它是有它的地位的。我们不惟不反对,而且表示欢迎。欢迎它来做什么呢?就是满足我们生活的需要。有些人把它弄错了,认它做一种送人的礼物,这是不对的。文化要以参加做基础,有了这参加的最低限度的基础,才能了解,才能加上去。生活即教育,与以文化为中心的教育不同,就是如此。

23、问:为什么要主张“生活即教育”,反对“教育即生活”?

24、民众运动,要以对于民众有切身关系的问题为中心。

25、第二套是第二次讲的进候包括进去的,是按着我们此地的五个目标加进去的:

26、六一活动几乎是每所幼儿园上半年的中心工作,过去更多的是老师指定好活动形式及内容,幼儿是被动的实施。我园将”六一“活动以主题的形式,按年龄段做出符合幼儿年龄的主题活动实施计划,每天的活动赋予教育意义,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并将活动渗透到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如:六一是谁的节日?你想怎样庆祝节日等活动。让六一真正属于孩子,让孩子因六一而快乐,成为了这次主题的真实写照。

27、我今天所要说的,就是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需要过面包生活,受面包教育。是那样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教育。

28、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29、杜威为解决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相脱节的矛盾,使教育适应时代变化,从而提出其教育生活思想。如他所言:“知识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解决问题。”陶行知面临的是20世纪初半殖民半封建主义的中国农业社会。当时中国许多知识分子认为中国之所以不民主、贫穷,主要原因是广大劳动人民不识字,没受文化教育,所以如何使教育普及成为陶行知最为关注的问题。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旨在使更多的普通大众受惠,进而使社会进步。

30、生活的矛盾无时无处不在,生活也就随时随地在发生教育的作用。

31、“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其“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在传统教育下劳力者与劳心者是割裂的,造成“田呆子”和“书呆子”两个极端。“在劳力上劳心”是指“手脑双挥”,将传统教育下的劳力和劳心连接起来。其“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行(做)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有真知,才有创新。其“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其“教学做合一”还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反映在课程上,就是要求以培养学生“生活力”为目的的生活课程论取代旧的传统课程论。生活课程论的主要特点是:把书作为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做的工具,主张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主张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指导书代替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主张把社会之需要与能力,个人之需要与能力及生活事业本体之需要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的主要依据。

32、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的意图之是改变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又是为了把学从视为“字纸篓,死读书,读死书”的教学转到重培养学生能运用“活的知识”、具有“行动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的轨道上来。

33、2022年寒假我共读完了五本教育类著作。这五本著作分别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的本质》《生活即教育》《优秀教师的自我修养》(陶行知著,陈彬著),周洪宇著的《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余文森和成尚荣编著的《教学主张与名师成长》,四本书大约共计约107万字。

34、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35、“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尽管将生活与教育的概念相等同,忽视了教育的特殊性和知识的系统传授,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6、“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传统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学生孤陋寡闻,而以社会为学校,使得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能力。“社会即学校”,还可以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同样也值得肯定。

37、另一方面,他们都重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反对“生活自生活”、“教育自教育”的机械教育论,力求解决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的问题,力图把教育与生活统一起来。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教育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陶行知也主张,“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要让民众在生活中接受教育,“生活即是教育,教育即是生活”。

38、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不劳动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

39、⑶陶行知把整个社会、整个人生都列入生活教育范畴,从而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终身教育三者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大教育体系即社会终生教育体系;

40、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41、陆一定曾将陶行知为人民解放、为民族解放、为生活解放的生活教育思想称为是“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目的论十分明确,他的小先生制,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观正是其教育目的论的明证。

42、积极向上的教师状态(语言、表情、心理、行为)。教师动作轻、语言柔和,语言起到积极的作用,行为起到榜样的示范,要给孩子营造轻松的心理环境。

43、陶行知认为,生活本身即含有教育的意义,“康健的生活便是康健的教育;劳动的生活便是劳动的教育;科学的生活便是科学的教育;艺术的生活便是艺术的教育;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社会革命的教育。”由此,他推演出下面四条结论:

44、杜威教育生活思想的关注点虽然在个体上,但具体施力点则在国家的整个教育体系上。当时,美国公众教育体系已经形成,与个体教育息息相关的是整个国家的教育系统。所以杜威的侧重点放在国家教育体系的改良上,通过社会整体教育观念的引导和教育体系的改革,把学校构筑成一个雏形社会,把生活中的许多内容经典化,浓缩成若干课程,以便于教育人士更好地实施教育。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具体施力点在个体上。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属于小众教育,而新思想运动产生的新教育各行其是、尚未形成体系。所以,陶行知自然侧重于受教育的个体,他只能通过吸引尽可能多的个体来实施他的教育。他认为:“改造了个人便改造了社会。”只有使广大的受教育者自己具备这种教育理念,教育才能走进人民大众,教育才能改造生活、改造社会,实现富民强国。同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这种大教育观更适合个体教育。个体受教育的灵活性正跟生活与社会的广博性相适应。总的说来,杜威教育生活思想是对整体的教育体系的改革,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对个体教育观念的改变。

45、公众的力量比学校大,假使由学校发布命令解决,社会上了解的人少,而且感情将由此分离。

46、(1)教学生自己吃自己。传统教育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它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它不教学生动手、用脑。在课堂里,只需听教师讲,不许问;好一点的,在课堂里允许提问了,但不许学生到大社会里、大自然里去活动。从小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一受下来,便等于一个吸了鸦片烟的烟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再加以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这就是教学生自己吃自己。

47、后又把生活教育的特点归结为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几方面,是争取大众解放、民族解放的教育。

48、“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与没有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摩擦起来,便发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发出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变化。”“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

49、“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说明“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内容论。

50、“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51、教师和幼儿要成为环境的维护者。教师及时擦桌面、扫地面,引导孩子不撒饭,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

52、“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

53、所谓习惯是一种行为的模式,是在反复“操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就是说在刺激和反应之间,由于不断地重复而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习惯随着不断的重复而日益巩固,越来越不容易改变。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对于人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习惯体现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54、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必然结论。陶行知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55、“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育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56、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

57、他认为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这样的话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58、五大主张是: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哲学思想,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都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在劳力上劳心,即主张手脑并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张教学相长;即知即传,则是主张随学随教。

59、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

60、官方网站丨http://www.huixuesi.com/

61、结合当时并非所有人都能够接受教育的社会背景,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而“社会即学校 ”他的核心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认为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这样的话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62、“有教先学”即“以教人者教己”,或者说教人者先教自己。陶行知曾将“以教人者教己”作为晓庄师范学校的根本教育方法之要求教人者先将所教材料“弄得格外明白”,先做好学生。同时,教人者还要“为教而学”,即先明了所教对象为什么而学、要学什么、怎么学,“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

63、杜威生活在20世纪的美国,当时美国的教育不仅脱离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与儿童的生活也有脱节。因此,针对美国教育的这两大弊端,杜威发起了实用主义教育运动,提出了“教育即生活”这一观点。

64、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在晓庄学校开展了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践。

65、在我园落实”一日生活皆课程“的过程中,实现了三级双向互动管理模式。过去的教育教研,主要是一个单线走的过程,而且教育和保育不能够有效的结合,在”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引领下,用主题课程统领全部的教育内容,在日核心经验的落实下,达到人人对教学的有效参与,使教育教学是全班教师共同实施的过程。班主任从过去的主要管理班务,转变到班主任具有培训指导本班教师的能力,具有全盘把握和协调本班保教工作的能力,具有调动和促使本班教师有团队精神的能力,具有带动本班教师落实教育理念的能力。年级主任从过去的主要是传达会议精神和被动管理,转变到具有大局意识的管理者,能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能形成横向互动,三个年级主任之间又形成了纵向互动。

66、《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五大领域的培养目标,特别强调幼儿兴趣的激发和习惯的养成。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知识教育,而是养成教育;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养成习惯。其中,健康领域的内容与要求中明确指出:幼儿园要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因此,在实施”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时,以”三餐一点加午休“为实践载体来落实《纲要》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67、我今天所要说的,就是: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的教育;人生需要恋爱,我们就得过恋爱生活,也受恋爱的教育。照此类推,照加上去,是那样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教育。

68、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非劳动的生活,就是非劳动的教育;

69、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

70、(4)公推雷老先生为开井委员长,筹款加开一井,茶馆、豆腐店多出款,富户劝其多出。于最短期内,由村民团结的力量,将井开成。

71、物品要定置摆放。桌椅是否宽敞利于孩子进餐,进餐中的所需物品是否准备到位,固定位置摆放。

72、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73、“教学做合一”思想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据他自述,正是“教学做合一”的形成,才使他的思想从“教育即生活”转变成了“生活即教育”,而晓庄师范的“基础就是立在这五个字上”的。这是由于“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都需借助它得到落实。

74、(2)每次取水,先到先取,后到后取,违者罚小洋6角,充修井之用。

75、设定有价值的教育内容。(饮食、安全、礼仪、主题等)

76、第二个时期,是教育即生活,两者沟通了,而学校社会化的议论也产生了。

77、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是为批判传统单一的教授法,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和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提出的教学方法论。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78、而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完全相反。(1)生活教育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生活教育教学生做人,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生活教育反对杀人的种种考试,教人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79、20福建师范教育学考研群694374767

80、、针对学生不能灵活运用知识,成为书呆子的问题,教会我们全面发展的人要手脑并用、手脑皆强。只有手脑结合的人,才能不与生活、实践脱节。其次,学生应对自己学识能力深切了解,要多留心生活,关注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事情。

81、今天我要讲的是“生活即教育”。中国从前有一个很流行的口号,我们也用得很多而且很熟的,就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这句话,是从杜威先生那里来的,我们过去是常常用它,但是,从来没有问过这里面有什么用意。现在,我把它翻了半个筋斗,改为“生活即教育”。在这里我们就要问:“什么是生活?”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譬如一粒种籽一样,它能在不见不闻的地方发芽、抽条、开花,从动的方面看起来,好像晓庄剧社在舞台演戏一样。“生活即教育”这个演讲,从前已经讲了两套,现在重提我们的老套。

82、第在这个时期,是各种思潮在中国谋实现的时期。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教育所支配的许多传统思想都要在此时期谋取它的地位。第二是外来的各种文化,如德国的以文化为中心的教育,英国的绅士的教育,美国的拜金教育。第三是外国文化都在中国倾销,从各国回来的留学生便是推销外国文化的买办。

83、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思想虽受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但杜威要解决的问题是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定问题,而陶行知面对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杜威的办法搬到中国来解決普及中国民众教育的问题行不通,故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更多地关注中国的社会现实。陶行知从生活教育论出发全面否定传统教育,有失偏颇。但他的一些具体的做法,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等很多方面是适用的。生活教育在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相关性方面,也是积极的。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虽然有忽视系统理论知识的不足,但从根本上讲,生活教育理论是在反对封建的旧教育、探索中国教育发展出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84、四种精神是:“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85、我通过阅读书籍,观看纪录片等多种方式,对陶先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其创造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我理解的也越来越深刻,并指导着我的教育教学工作。

86、教育专家沈祖芸老师说:知识经济时代,专业分工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世界不再是按照领域来划分,而是按照挑战组织起来的。

87、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不断进取创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育道路的理论,它体现了立足于中国实际,“谋适合、谋创造”的追求。无论是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要求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都是对学校与社会割裂、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对,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88、还有训育与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怎么样?生活即教育与训育把训与教分家的关系怎么样?生活即教育与社会即学校如何实现?小学里如何把它实现出来?假使诸位以为是行得通的,最好是每个人拟好一个方案来交我,那一部分可以实现,我们就拿那个地方当一个社会实现出来。

89、“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90、实施一日生活皆课程,教师关注到了幼儿的身心健康

91、生活决定教育,是指就受教育者而言,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受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过糊里糊涂的生活,便是受糊里糊涂的教育;过有组织的生活,便是受有组织的教育;过一盘散沙的生活,便是受一盘散沙的教育;过乱七八糟的生活,便是受乱七八糟的教育。”陶行知从知行合一的哲学观出发,认为生活与教育应当是一致的。如果生活与教育相悖,则教育即不能发生效力,生活也不能有所进步。他说:“过的是少爷的生活,虽天天读劳动的书籍,不算是受着劳动教育;过的是迷信生活,虽天天听科学的演讲,不算是受着科学教育;过的是随地吐痰的生活,虽天天写卫生笔记,不算是受着卫生的教育;过的是开倒车的生活,虽天天谈革命的行动,不算是受着革命的教育。我们要想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在晓庄的具体实践中,陶行知还进一步指出应根据生活的需要来设计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受面包教育;人生需要恋爱,我们就得过恋爱生活,也就是受恋爱教育。”